叛乱迭起,风雨飘摇
李势的昏庸统治,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。太和三年(公元346年)冬天,太保李奕在晋寿起兵反叛。李奕乃是成汉的宗室成员,他对李势的所作所为早已不满。看到国家在李势的统治下日益衰败,百姓们生活困苦,他决定挺身而出,推翻李势的统治。李奕的起义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,蜀人大多都跟从他,兵众多达数万。
李势得知李奕反叛的消息后,惊慌失措。他急忙登上城墙,亲自率军抵御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李奕表现得异常勇猛,他单身匹马冲击城门,试图一举攻破成都。然而,守卫城门的士兵向他射击,不幸将他射死。李奕一死,他的兵众顿时群龙无首,全都溃逃。李势虽然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,但他也深知,自己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,随时都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。
为了安抚民心,稳定局势,李势在诛杀李奕后,在境内实行大赦,并改年号为嘉宁。他试图通过这些举措,来挽回自己的声誉,重新赢得百姓的信任。然而,他的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。百姓们对他的怨恨已经根深蒂固,他的所作所为早已让他们失去了信心。成汉政权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破船,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。
在这之后,李势并没有吸取教训,反而更加放纵自己。他的生活愈发奢侈糜烂,对百姓的剥削也更加残酷。他常常杀人而取其妻,将百姓的财产据为己有。他还大兴土木,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园林,供自己享乐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他不断地增加赋税,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更加艰难。百姓们对他的仇恨达到了顶点,纷纷诅咒他早日灭亡。
东晋来袭,成汉覆灭
就在成汉政权内部矛盾重重、危机四伏的时候,东晋大司马桓温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。他深知成汉国力衰弱,内部混乱,正是出兵讨伐的好时机。于是,在嘉宁二年(公元347年),桓温率领水军,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,讨伐李势。
桓温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很快便抵达了青衣。李势得知东晋大军来袭,惊恐万分。他急忙调大军抵御固守,又派李福和昝坚等数千人从山阳奔赴合水抵御桓温。在军事部署上,成汉的将领们产生了分歧。一些将领认为桓温只能从步行的小路过来,建议在江的南岸设置伏兵来对付晋军。然而,昝坚却不同意,他坚持率领各部从江的北岸的鸳鸯碕渡江往犍为去。
结果,桓温从山阳走了江南的路,昝坚到了犍为,才发现和桓温走岔了道。他急忙回头从沙头津往北渡江。可是,当昝坚到达时,桓温已经到了成都的十里陌。昝坚的部众见此情景,顿时军心大乱,不战自溃。桓温顺利地抵达了成都城下,他纵火烧大城的各个门,一时间,成都城内火光冲天,浓烟滚滚。
李势的徒众看到这一幕,惊惶恐惧,再也没有了坚守的打算。他的中书监王嘏、散骑常侍常璩等人深知成汉大势已去,为了避免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,他们劝李势投降。李势心中犹豫不决,他询问侍中冯孚的意见。冯孚无奈地说:“从前吴汉征伐蜀地,杀光了公孙氏。如今晋下书说,不赦免李家人,即使投降,恐怕也没有活命的机会。”李势听后,心中充满了绝望。
最终,李势在夜晚逃出东门,和昝坚逃到晋寿。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可逃,于是送投降文书给桓温。在投降文书中,他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无奈。他写道:“伪嘉宁二年三月十七日,略阳人李势叩头死罪。伏惟大将军节下,先人遭难流亡,凭恃险要的地势而趁着局势的空子,窃据汶蜀。李势因为愚昧无知,又接掌了末期的统绪,偷安推移,没有能够改变主意。惭愧悔恨,精魂飞散,甘愿承受刀斧,来祭大军的战鼓。伏惟大晋,天网恢弘博大,恩泽遍及四海,超过太阳。紧迫匆忙,逃到草野。今天到白水城,谨派私自委任的散骑常侍王幼奉笺呈交,并命令州郡放下武器。枯池中的鱼,时刻等待着救命的消息。”
不久之后,李势用车拉着棺木,将自己捆绑起来,来到桓温的军营门前投降。桓温见李势如此诚恳,便解开他的绑绳,焚烧了他的棺木。随后,桓温将李势和他的弟弟李福、从兄李权等亲族十多人迁到东晋都城建康。至此,立国44年的成汉政权宣告灭亡。
归义封侯,客死他乡
李势投降东晋后,被封为归义侯。虽然失去了皇位,但他却因此保住了性命。在东晋的都城建康,李势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。他被安置在一座宽敞的府邸中,生活起居都有人照料。然而,他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。他常常回忆起自己在成汉的日子,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,如今却沦为阶下囚,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。
李势在东晋的日子里,很少与人交往。他总是独自一人,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。他知道,自己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罪人,成汉的灭亡与他的昏庸统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他也曾试图反思自己的过错,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。他只能在悔恨与自责中度过余生。
升平五年(公元361年),李势在建康去世,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。他的死,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。曾经辉煌一时的成汉政权,也随着他的离去,渐渐被人们遗忘。李势的一生,是一个典型的悲剧。他从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皇帝,最终沦为亡国之君。他的故事,成为了历史的一面镜子,警示着后人:作为统治者,必须要心怀天下,勤政爱民,否则,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