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穿越小说 > 医河长路 > 第448章 AI 的第一次情感升级

第448章 AI 的第一次情感升级(1 / 1)

AI的第一次情感升级

深冬的北京,寒风如利刃般刮过AI诊断中心的玻璃幕墙,室内却弥漫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息。凌晨三点,李小南的白大褂皱巴巴地挂在椅背上,他双眼布满血丝,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,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如同奔涌的星河。突然,胰腺癌晚期患者王淑兰的病历界面跳出一道鲜红的异常提示,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深夜的寂静——在过去七次问诊中,她的目光有43%的时间停留在病房窗外的梧桐树,回答治疗相关问题时平均语速比入院时慢2.7秒。这些在传统医疗记录中被视为“无关细节”的信息,此刻却被新升级的系统精准捕捉,标注为"未说出口的担忧"。

“顾主任!快来看!”李小南抓起对讲机,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,“系统自主识别出情感信号了!”此时,顾承川正在千里之外的镇沅旧址调研,手机屏幕的冷光照亮他专注的面庞。他立刻调出实时数据,画面里,王淑兰枯瘦如柴的手指正无意识地摩挲着病床护栏,那缓慢而重复的动作,与二十年前李建国在破旧的笔记本上记录的"临终患者焦虑指征"如出一辙。顾承川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,仿佛穿越时空,看到了镇沅桥洞下,李建国用断针为伤员缝合伤口时,通过观察伤员细微表情判断疼痛程度的场景。

团队成员们迅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会议室,投影仪将王淑兰的各项数据投射在巨大的屏幕上。实习生小林抱着厚重的档案资料,一路小跑冲进房间,马尾辫随着步伐左右晃动。“我查到了!”她气喘吁吁地说,“王阿姨的故乡在皖南山区,我们的音频库里正好保存着她家乡溪流的录音!”当潺潺的流水声在模拟病房环境的测试间响起时,监控仪上的曲线开始发生微妙变化——王淑兰的心率从112次/分钟缓缓降至98次,原本紧绷的面部肌肉也逐渐放松下来。

李小南的眼睛亮了起来,他立刻将这个变量写入疼痛管理模型。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代码如灵动的音符不断跳跃。结合王淑兰的体质量指数、过往用药反应等数十项数据,算法经过无数次的模拟计算,最终自动生成了最适配的药物注射节奏——每毫升药剂的推注时间精确到0.8秒,恰好与溪流声的波动频率完美同步。

第二天清晨,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洒在王淑兰苍白的脸上。顾承川带着团队进行例行查房,推开门的瞬间,他们惊讶地发现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。“好像回到了小时候......”王淑兰抬起手,指着播放设备,干裂的嘴唇艰难地扯出一丝微笑。这一刻,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数据的温暖力量。几乎与此同时,护士站的平板电脑“叮咚”一声,弹出最新提示:患者语言交流意愿提升67%,建议安排家属视频通话。这个决策并非预设程序,而是系统根据她瞳孔的聚焦时长、面部微表情变化以及呼吸频率等多项指标,经过复杂运算后自主生成的。

然而,这份突破带来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。在医院的伦理委员会会议上,气氛异常凝重。投影仪将王淑兰的案例放大在洁白的墙上,德国专家汉斯?米勒神情严肃,他用力敲着桌子,金属笔帽与桌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:“AI预测患者心理需求,这已经超越医疗辅助的范畴!这是对患者隐私和情感的侵犯!”他身后的PPT上,红色警告框醒目地圈住"情感干预"字样,仿佛在宣告这项技术的“罪状”。

“它比我们更懂沉默的重量吗?”顾承川突然站起身,白大褂扫过会议桌,发出“唰”的一声。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他调出镇沅桥洞的老照片,画面中,年轻的李建国正专注地给伤员包扎,伤员攥着的半块青稞饼上还沾着雨水。“二十年前,我的老师靠观察伤员攥紧拳头的力度判断疼痛程度,靠捕捉伤员眼神的躲闪察觉内心的恐惧,”顾承川的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“现在的系统不过是把这些世代传承的医者经验,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数据。”他的手指重重划过屏幕,“当AI能识别王淑兰盯着梧桐树时睫毛的颤动,能捕捉到她话语间那短暂的沉默,这不正是医学最本真的延续?”

李小南紧接着站起身,开始展示系统的底层逻辑。“系统的所有情感干预都设置了三重验证机制。”他点击鼠标,后台日志在大屏幕上徐徐展开,“每个安慰方案生成前,都需要经过临床医生的专业确认、历史案例的大数据比对,以及患者家属的明确授权。”画面切换到王淑兰的治疗记录,在播放溪流声的决策旁,清晰地标注着其子的语音回复:“我母亲总说想再听听老家的水响。”这简单的一句话,让会议室里原本紧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。

医疗日志的纸页上,顾承川贴着王淑兰聆听溪流声时露出微笑的照片,旁边是详细的算法生成情感分析图谱。“今天见证了医学与技术的共振,”他写道,“当AI学会在患者凝视梧桐树的目光里读懂乡愁,在颤抖的指尖捕捉恐惧,它就不再是冰冷的机器,而是延伸的医者之手。伦理的边界不该是禁锢人性的牢笼,而应成为守护温度的栅栏——关键在于,我们是否愿意让技术记住:医学的终极计算,永远是人心的重量。”

一个月后的深夜,北京的街道寂静无声,只有零星的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。王淑兰在熟悉的溪流声中平静地离世,她的脸上带着安详的神情。她床头的平板电脑里,系统自动保存着最后一条记录:检测到生命体征下降趋势后,已将播放音量调至32分贝——这是算法根据她过往反应计算出的最安宁数值。而在诊断中心的服务器里,这个案例的数据正在不断生长、繁衍,化作新的参数、新的模型,等待着下一次在沉默中听见生命的回响,在细微之处捕捉人性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