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叫谁小鲜肉,我是天王 > 第476章 大数据火了!(13)

第476章 大数据火了!(13)(2 / 2)

两个月下来,《加油吧!少年们》至少赚了八千多万——加上网络版权…

施施作为《加油吧!》的投资方片酬折算投资,而且投资比例是30%…

当然有权利拿分红。

分账后收益2400万!

加上固定片酬200万…

一部剧入账超过2600万。

而且后续还有很大可能继续卖播放权…

意味着后续还会有分账。

至于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,她签的是8%的票房分红——只有票房分红。

那也有两千多万!

所以,施施才有勇气去逛汤臣一品嘛!

……

酒店,房间。

两人许久未见,干柴烈火,在一起温存了许久…

施施沉沉睡去,沈言则没有啥睡意…

干脆打开台平板,看起了《纸牌屋》。

最近《纸牌屋》火出圈了。

这个剧,沈言当然知道,客观点讲,前两季还行,尤其第一季,主线基本照搬英版《纸牌屋》,而英版《纸牌屋》的编剧本身就是政局中人,因此对政治斗争的细节描写得比较清楚,美版编剧主要加些美式细节;

第二季就开始跑偏了,但还在符合一定的合理范围内,但美式细节开始泛滥,喧宾夺主。

到了第三季,由于完全没有母本照抄,纯粹的由编剧放飞自我了,然后就变成了垃圾。

不过,国内媒体宣传《纸牌屋》,主要目的是为了炒作大数据这个概念。

各种吹嘘奈飞如何通过大数据发现了《纸牌屋》,顺便邀请了大卫芬奇,然后打造出了经典!

说实话,单纯从作品角度来看,奈飞的玩意儿,至少绝大多数剧,都是非常有个性的,有鲜明的创作者本身特征,真没看出大数据的影子,反而是好莱坞的爆米大片,比较有点像大数据…

国内一群制片厂尤其是互联网大厂,最开始可能只是想着用‘大数据’入局…

毕竟传统制片厂有人有资源,互联网企业属于局外人。

局外人怎么入场

高举大数据、ip的旗号…

就是没想到,居然把自己忽悠住了!

典型的就是阿狸影业,居然真的靠着大数据做了几部电影——《摆渡人》、《三生三世十里桃》…

任天堂的老总说了这样的话,大意:商品质量不高,打折促销总能卖出去,但是,游戏质量不好,白送都没有人要!

原因很简单:玩游戏是需要时间成本的!

影视剧也一样…

烂片烂剧,白送,都没人看!

其实大卫芬奇之所以接《纸牌屋》,一方面,他有兴趣;另一方面,《龙纹身的女孩》票房惨败。

《龙纹身女孩》,瑞典推理小说名家斯蒂格拉森《千禧年》三部曲的第一部。

第一部《龙纹身的女孩》,第二部《玩火的女孩》,第三部《捅马蜂窝的女孩》…

可惜,《龙纹身女孩》票房还有市场反响一般,续集也没有了!

而且他跟索尼闹掰了,《乔布斯传》也把他踢走了,不过索尼也没保住《乔布斯传》,转手给了环球…

其实,传统制片厂不太喜欢大卫芬奇这种——他不听话,也不保证个性能带来成功。

相比较之下,传统制片厂更喜欢jj艾布拉姆斯这种,有才华,但更能赚钱!

jj艾布拉姆斯执导、编剧的《星球大战:原力觉醒》至今保持北美影史票房冠军宝座——9.35亿美元。

看了一会《纸牌屋》,沈言沉沉睡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