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杂项:包括榷关关税、典铺税契、觐费杂支等诸多杂项,但具体收入难以确切统计。仅以上田赋和三饷相加,财政收入就达到3750万两左右。
财政支出
军费开支:明末内忧外患,战争频繁,军费支出是财政支出的大头。崇祯十六年,户部左右饷司新旧饷银支出就达到2122万两,这是有明历史上中央财政军费支出最大数记录,崇祯十年左右虽可能略低,但也应在千万两级别。
官员俸禄:明朝官员数量众多,加上庞大的宗室群体需要供养,这部分支出也颇为可观。明末有20万宗室,他们不事生产,完全依赖朝廷供养。
皇室开销:宫廷的日常用度、修建宫殿等花费也不少。
其他支出:包括救灾、水利设施建设等费用。明末自然灾害频发,用于救灾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支出也不可或缺。
总体而言,崇祯时期的财政状况严峻,每年都是入不敷出,每年都得亏损个数百万两银子。
但到了陈平安这里,陈平安压根就没有管理过朝政。
养活近200万大军的钱,也都是由朝廷税收里出的。
当然,这些钱,从国库里出来之后,全部都是经过陈平安自己的军事后勤体系给发放下去的,文官集团们根本插不上一丁点手。
就算养了二百万大军,国库每个月都有好几百万两银子的盈余,这你敢信?
但事实就是如此,朝廷诸公们,一个个都是欺软怕硬的主儿。
面对没有军权的崇祯皇帝,他们一个个的可劲了欺负。
这会儿面对陈平安这个手握200万大军的新朝新帝,文官集团们管理起国家来,竟然一下子就不缺钱了。
兴修水利,筹粮救灾,整顿吏治,开源节流,陈平安带兵行走全国,收拢军权的这一年时间里,朝廷诸公们真的是没少干一些正事。
陈平安明白,这帮子文官们,这一个个都是在向自己展现能力以及表忠心。
当然也有在捞名声的嫌疑。
文官集团们这么做,一方面是在表明自己有用,另一方面也是怕陈平安这个新朝皇帝上任之后,会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。
谁也不想被拿出来当那个被烧的典型。
因此,这一年多来,大家一个个的都是夹起尾巴来做“实事”,做“好官”。
再加上新朝成立以来,内没有了农民军的流窜,外没有了鞑子的入侵,以及陈平安要求推广的玉米、红薯解决了不少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,整个龙国境内一时间竟然稍稍有了一丝繁荣之象。
当然,这一丝丝的繁荣,其实仅仅是表象,仅仅是文官集团们稍微收敛了一番自己的贪婪之心,从朝廷身上吸血的力度稍微的少了一些而已。
大明朝的文官集团早已经烂到了骨子里,他们如今的收敛,其实都不过是怕陈平安找到由头,清算他们。
陈平安真要是信了他们,继续用他们治理国家的话,新建立的龙国,估计也就存在不了多少年了。
....................